六個關鍵指標,協助你辨識能帶來成長的學習環境
1. 學習是否讓你感到安全與尊重
- 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學習與成長,都應該讓人感覺安心、自在,而不是害怕或不安。
- 若課程中出現涉及金錢操控、情感勒索、威脅恐嚇或不當的身體接觸,請記得,這不是成長,而是操控。
- 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是:「如果警察或家人一起來上這堂課,這會讓你或教學者感到自在嗎?」
2. 身心靈平衡:真正的成長,是內外合一
- 判斷導師是否值得跟隨的三大關鍵觀察點:起心動念與意圖、身語意/言行舉止、面對挑戰時的態度
- 內在提問1:這堂課,能否讓我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能更能善待自己與他人?
- 內在提問2:它是否讓我更誠實地面對現實生活,例如金錢、關係、情緒,而不是推卸或以情緒來處理?
- 內在提問3:學習過程,你的內在是更「輕盈自在」還是更「沉重沾黏」?
3. 是否尊重你的選擇與成長步調
- 靈性成長是學習尊重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與節奏。
- 健康的靈性成長會尊重差異與步調,不會強迫你改變信仰、不會要求你跟隨特定老師或團體,也不會貶低其他宗教或方法。
- 真正的學習,是幫助你回到自己內在的力量,而不是讓你依附外在或某個人身上。
- 若一個老師讓你感覺到自由、被尊重、被看見,那通常是一個健康的學習空間。
- 學習與成長,是將意識焦點從外在拉回到自己身上,而不盲目跟隨別人,即使這個別人有再多的頭銜、見證、權力都一樣。
4. 是否鼓勵你保持覺察與獨立思考
- 身心靈的成長不是「聽話照做」,而是「學會分辨」。
- 好的老師會啟發你思考、鼓勵你驗證,而不是讓你盲目相信。
- 當你有疑問時,他能誠實回答,甚至願意說「我不知道」。
- 若一個系統只容許「服從」,那不是靈性,而是控制。
- 覺察與思辨的能力,是每個靈魂最珍貴的力量。
5. 教導者是否內外一致,活出他所說的道理
- 一個充滿智慧的導師,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如何生活」。
- 觀察他在面對挑戰時,是否仍保持善意與誠實。
- 看他對待人事物的方式,而不是頭銜、證書或名氣。
- 身心一致、內外合一,是最深的靈性實踐。
- 不是看頭銜、證照或見證,而是他「如何對待人事物」。
6. 學習後,你是否更平靜、清晰、喜悅
- 這是最重要的判斷指標。
- 身心靈的成長,會讓你更自在喜悅、更有力量面對生活、活出幸福與豐盛。
- 如果一門課讓你更能愛自己、照顧自己,並尊重和善待自己與他人,也讓你覺得心更寬、生活更輕鬆自在,那就是了。
- 若課程讓你變得焦慮、內疚或依附他人,請勇敢離開。
- 成長是回到愛、喜悅與平靜的一趟旅程,而不是痛苦的懲罰。
安全的學習環境,會讓人感到越來越自在喜悅,身心靈的成長,是能活出愛與清明、內外一致
這幾年,身心靈課程真的是越來越多。
從顯化、療癒、內在小孩,到豐盛能量、靈性覺醒,幾乎每天滑社群都能看到新的課程、工作坊或講座出現。
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現象,代表大家越來越願意關心內在成長,而且能用不同的說明方式來讓自己更加了解這些成長的背後含義,對我的理解而言,就像佛教或基督教或其他系統,都是在教人向上、向善的,但是由不同的人來說明這些道理,能讓不同的人吸收與理解,進而實踐與學習。
然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也開始感到混亂:這麼多選擇,該怎麼判斷哪些課程或系統是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
這幾年,也常看到新聞報導某些身心靈課程詐騙,甚至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人會宣導說身心靈都是邪教,不需要學習,只要靠自己或看書即可。
而,我自己學習過很多課程、看過很多書,也遇過許多不同的老師,我想人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加清晰的視野、思考以及學習如何為自己創造喜悅生活的方式。
重要的關鍵會是:如何學會分辨適合自己又安全的學習方式或課程。
因此這篇文章,我想邀請你的是,思考。
思考我們如何在這麼多身心靈課程裡,哪些環境或方法,是真的在幫助自己成長?
一、這個學習是否讓你感到安全與被尊重
先看清楚:它合理、合法嗎?
這是最直接、最簡單的評估方式。
一個課程、團體、老師,如果連「安全和尊重、合理與合法」都站不穩,那其他再美好的包裝都只是幻象。
過去我們常聽見一些荒謬的說法,例如「要透過雙修或性行為才能提升能量」、「只要交錢上課或參加儀式就能消除業力」。
你覺得合理嗎?🙄
有些老師或講者可能會用話術或文案包裝得聽起來很高深,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在他人無意識或情急亂投醫的操控。
因果業力從來只能自己面對、自己轉化,沒有人能替我們「清理」。
連高靈都不會拿走我們的功課了,更何況是這些老師、大師?
能讓人成長的,不是外在誰幫你做了什麼、消融了什麼業力,
→ 無論是再高級的火焰,只要內在不變,外在有可能會變嗎?
(火焰並不是神秘的力量,也不是能「一鍵清理」業力的工具,它更像是一道意識之光,幫助我們看見並釋放那些阻礙愛與平靜流動的低頻能量。當我們願意面對與放下時,這股能量就會被轉化為更高的覺知與平衡。
然而,真正的改變仍來自於我們自己的選擇與行動。
也就是說,紫色火焰能協助的是「釋放較低的能量,讓人更清楚意識到舊習與情緒的根源,進而回到和諧與覺知中」,但它並不會直接改變人的意識或替你做選擇。)
真正的成長關鍵,是在於自己是否願意學習、反省、修正、平衡,然後做出更善良、更清明的選擇
你可以問自己:
「這個老師教的方法,是在幫我更自由,還是讓我更依賴他?」
「如果一個課程說:不參加就會有不好的事發生,這是與愛同行還是背道而馳?」
還有一個我自己想到,覺得很好笑的評估方式 😂
就是:這堂課程,警察可以來上課嗎?
如果一個老師的起心動念和意圖是清明的,不需要害怕外人知道。
就像警察來上課,這老師會要求警察捐款或募款、拉人才能得到 ____ 嗎?
除此之外,還能觀察:
-
這堂課程收費與學習資訊是否真誠透明
特別是身心靈的學習,上完幾天的課程之後,就能夠改變過去幾年的慣性、信念嗎?
學習完一堂課程,是否有讓你在面對生活時,越來越清楚知道,可以怎麼有意識地做出更好的選擇,還是馬上要推廣你進入下一堂課程? -
是否尊重你的自由選擇?
如果你不願意參加下一堂課程或所謂的更高階的課程,教學者的反應是什麼?
即使對方是笑著微婉地表示不滿意,或用溫柔循序善誘要上課才會改變,而沒有給你時間消化、吸收剛結束的學習,那⋯這還有什麼好疑惑的?快跑啊😂
更不用說是語帶威脅地表示不上這個課就不會OOXX的這種。不跑還等什麼?
沒有一堂課程是特效藥,需要時間、經驗累積,你會更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回到自己。
最重要的是,在面對挑戰時,你是否能記得你所學過的那些知識或技巧,或冥想中平靜的狀態,將它帶至當下的挑戰? -
是否願意讓你有自己成長的方式與節奏?
特別是在靈性成長的領域,更需要學習尊重每個人的成長方式與節奏。
更不該強迫家人或伴侶、朋友的加入,也不會否定其他宗教或派別。
就像剛剛提到的,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說法,不是我今天吃素,家人也一定要跟著吃素。
或今天伴侶是基督教,我就一定要他跟我一樣是佛教。
無論是接觸基督教或新時代或其他任何的系統,背後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今天在某個系統提倡「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換到另外一個系統卻告訴你要「只要自己喜歡、沒什麼不可以,要做自己、不用理會他人的觀感,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所謂的做自己,是要在你並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不會帶來更糟的後續連鎖反應的情況下,你善待自己、做自己,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有老師告訴你要做自己的同時,並沒有提醒你這點,我想,你可能要問清楚一點這老師的用意到底是什麼⋯)
或假設某個人每天都冥想10分鐘讓內外都提升,花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內外都豐盛,不僅內在對於豐盛的感受越來越正向或喜悅,外在也年賺千萬,就要求你要用這樣的速度才是一個合理的節奏。
我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見過一個朋友的運動神經細胞很好,他第一次在岸上光聽衝浪教練路上指導10分鐘後,下水後在教練沒有任何推板的情況下,他就自己划水、站起來了,這在衝浪界來說是很難得的。
但不該以這個標準去要求應該在多少時間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才叫做有在成長或是認真學習。
所以不需要去跟他人比較,你擅長的跟他人天賦不見得相同,重點是找到自己喜歡、有興趣又能令自己擴展和成長的。
(意識擴展之後,當然學習新事物也會比較快進入狀況,就像有陣子我喜歡看綜藝玩很大的划船遊戲之後,第一次划單人獨木舟卻不像是第一次玩一樣,我玩得很開心,就跟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好玩,從頭到尾沒跌下水😂)
每個人有自己的成長方式與速度,我們需要看見與調整的是自己,而不是與他人不斷比較。
過度躺平或內耗,都不是一個平衡的狀態,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很重要。
-
是否鼓勵你保持覺察與獨立思考背後的本質
你會發現,不管在哪個領域的老師,當你提出問題時,除了要會找得到人、回答之外,回答的深廣也會有不同。
並且不會把自己不會的東西還講得頭頭是道,在你詢問細節、具體步驟或例子,這老師是能回答得出來,還能讓你用你比較能理解的方式來讓你了解。
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不會以恐嚇、貶低,更不會暗示「離開我們,就會有負面的事情發生」。
那些話術都只是讓人產生依附。
靈性成長,應該是讓人更加清晰、清明與自在喜悅。
二、身心靈平衡:真正的成長,是內外合一
教導者是否內外一致,活出他所說的道理?我認為最重要的指標就是 ── 內外是否一致。
有些人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成長?」
這就是我的回答:內在的覺察和外在的行動,會是內外合一,是一致性,而非分裂的。
身心靈的成長,核心關鍵在於「內外一致」與「身心靈的平衡」。
如果內在感受平和與喜悅,但面對現實生活時依然充滿焦慮與匱乏(例如健康、關係、工作、睡眠、金錢),長期處於不平衡協調的狀態,那代表成長只發生在「理論(知道)」;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如果外在看起來很成功、賺很多、光鮮亮麗,但內心卻仍舊焦躁、嫉妒或恐懼,那也不是真正的豐盛。
以下是我想與你分享的兩個層面,協助你在學習時判斷這個學習能否運用至生活當中,讓靈性成長不是只停留在「知道」的階段。
一、判斷導師是否值得跟隨的「三大關鍵觀察點」
在之前的《EP04|身心靈是詐騙、邪教?學習看見本質與辨識力》podcast中,我們也曾經分享過,如果拿掉這個老師的見證、頭銜、證照、知名度等,你如何判斷這個老師是否可以信任,或向他學習?關鍵在於觀察他如何活出他的教導:
- 起心動念與意圖:觀察導師分享時,他的出發點是否是以和諧、善良為基礎。他如何回答你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否提供你尚未覺察到的不同見解和角度?一個願意分享身心靈成長,且秉持良善的起心動念與意圖的人,他不會只安撫你的小我、受傷的情緒,而是會服務於你的大我,協助你以更高的意識層次與視野來看待你的經歷,並鼓勵你敞開,能誠實並以輕鬆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課題。如果一個老師一昧地表示,你遇到不好的人事物,都是別人的不好、別人的錯,自己沒有問題時,要好好思考,自己想要的是被傾聽、理解、安撫,還是希望能有所成長,看見在這事件當中,有哪些是屬於自己的功課,以及你的靈魂想邀請你看見的什麼樣的學習?
- 身語意/言行舉止: 觀察導師在對待人事物時,他實際的身語意是什麼樣貌?他如何對待自己、他人與親近的親朋好友?
不只觀察這個老師在教課時所分享的,也觀察這個老師如何面對課堂上以外的人事物,像是合作對象與機會、朋友與家人。 - 面對挑戰時的態度:特別是當這位老師自己遇到挑戰時,他的態度、言語、行為,是否與他自己本身所說的一致?我想,這就是最能凸顯一個老師是否能內外一致的最好觀察了。
我曾見過不少名師,教導別人如何顯化財富,但私底下欠錢不還,甚至遇到金錢議題時,會以逃避與憤怒的方式來處理⋯
那,這就是明顯地內外不一致、不和諧。
靈性成長不是「學會說漂亮話」,而是當你面對現實課題時,能不能選擇以覺察、和諧,以當下能力所及的方式照顧好自己與他人?(不是要你當濫好人或聖人,而是在一般正常、合理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有更好的選擇?)
二、評估課程是否適合自己的「三大內在提問」
在選擇課程或老師時,同時我們也能向內探索,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這堂課,能否讓我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能更能善待自己與他人?
真正的平衡不是極端的只愛自己,或只犧牲奉獻給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學習做到平衡地關照自身與對方的需求。 - 它是否讓我更誠實地面對現實生活,例如金錢、關係、情緒,而不是推卸或以情緒來處理?
好的課程和老師會引導你誠實面對自己的功課與議題,而非推卸自己應負起的責任或只用情緒來處理問題。關係不只包含與他人的關係,更包含你與自己的關係。 - 學習過程,你的內在是更「輕盈自在」還是更「沉重沾黏」?
學習的過程,你會因為清晰的視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成長路徑與功課,像是你會在生活當中,藉由一次次地發現自己的信念如何創造了自己的實相世界,透過看見,你能有意識的選擇你想要如何調整自己的信念,並在生活中選擇更加喜悅與良善的方式來成長。觀察你的內在是否越來越輕鬆自在,還是背負了不屬於自己的課題而讓自己落入越來越沈重的能量裡?
像是:能看見家人背後真正的意圖是帶著關心,而你也越來越能輕鬆自在地表達自己如何以喜悅的方式回應這份愛與關心。或能在遇到不合理的事件時,看見哪些是屬於對方的信念所造成的情況,而在談話結束後,將這份屬於對方的信念所造成的實相世界的擔憂放下,堅定自己喜悅的意圖繼續前進。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思考就會變清明。
此時我們比較容易看清楚 ── 這個方法適不適合我?這個教導者的出發點真的是幫助人嗎?
若換個人、換個場景,這件事仍然合理嗎?
成長不一定要上山、閉關或遠離人群。
真正的修行場,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如果非得要在清幽之地才能靜心,那下山之後又該怎麼辦?
修行,是無論山上山下,都能學習活出安定與和諧。
成長不是非得要上山閉關遠離世俗。無論環境清淨或紛亂,我們最主要的學習是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活出安定、和諧,並以更靠近愛與智慧的方式做出選擇。
找到讓自己更內外一致、活出喜悅與豐盛的身心靈成長之路
三、看清學習的目的:是覺醒,還是依附?
很多人學身心靈,是為了找答案、療傷或追求幸福。
這沒有問題。
而值得留意的是:
我們是在學習「向上伸展」,還是學習「依賴別人」?
我有個朋友,她上過真的非常非常多的課程,花了至少幾百萬。她學得很勤快,人也很善良、也很熱心分享。
但她常常遇到不適合的人,也認為自己的感情旅途很坎坷。
直到有一次,她無意間提到,跟某任交往初期時,是她睡在地上,而男方睡在床上。
(這並不是所謂的男方一定要讓出床,自己睡地上,無關性別。而是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相處與對待,如果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相處模式,就代表這樣的伴侶並沒有與自己共振,也就更不需要免強自己委屈或執著追求這段感情。
另外,如果當事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否有跟這股能量共振時,可以換個角度來問問看:你可以接受自己的女兒睡地上嗎?或是,你能接受自己的女兒強迫對方要睡地上才是愛和體貼的表現?)
透過這次的機會,也提醒我們,外在知識、技巧再多,若沒有看見自己,成長只會停留在表面,而非深入內化。
因此,外在的「學習」即使很多,但更重要的是要能落實至生活之中,要能看見自己、尊重自己與他人。
靈性成長的本質,是將意識拉回到自己身上,學習更靠近與愛、合一、源頭等,並透過人格面,也就是小我來展現更靠近愛的本質。
它是我願不願意為自己負責,而不是需要一個「外面的人」來幫自己轉化、面對課題。
我們來思考一下:
「一個老師如果希望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技巧,在面對生活難題時,是學習能夠自己面對與處理,而不是在重複的類似議題一直依賴他。」
那麼你認為,這個老師背後的起心動念和意圖,會是什麼?
(不是講過幾次就會聽得懂,而是如果已經講了五年、十年都還在同樣的模式與挑戰打轉,那這應該就很明顯了吧😂)
成長,是能讓自己越來越能面對生活的難題,而不是每次有問題都要再去找老師「救」
如果你學了一堆技巧,卻離開課堂後什麼都用不上,只能一再依賴外在,那就該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否學習分辨屬於自己與他人的課題?
是否能看清楚教導者背後的意圖?
有些人是,學習了,「知道」了,但是沒有身體力行地「做到」,就覺得是老師的問題。
有些則是沒有看見老師教導背後的起心動念與意圖。
所以,不僅是要能看清楚自己,也要學習分辨本質。
四、如何知道自己真的在進步?
我常建議幾個簡單的觀察方向,可以當作個小檢查表:
-
我是否比以前更能誠實面對自己?
能看見並學習面對、照顧自己的情緒/執著/恐懼/痛苦,而不是逃避或抗拒。
在情緒來臨時,能學習在第一時間接納這些情緒的存在,傾聽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慢慢地讓洶湧的情緒波動先緩和下來,再好好地陪伴自己,並看見這些情緒背後所攜帶的訊息。 -
我是否比以前更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包括健康、金錢、關係、工作。靈性不是讓人在天上飄、遠離現實的逃避,只是一昧地感受良好,而是更要落實至現實世界當中。
-
我是否更懂得愛與尊重自己與他人?
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同時不替他人背負責任或拿走他們的功課。並學習在自己的功課上成長,學會以愛與喜悅表達,並同時或做出與愛同行的選擇。
-
學習後,我是否更輕鬆、平靜、清晰、喜悅?
不是永遠都快樂不會遇到挑戰,而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你是否有感覺並意識到,在面對相同的人事物挑戰時,你是否學會更放鬆、更自在地去面對這些挑戰,放下了不必要的沈重能量,並且更有力量去面對這些時刻。
(好比過去某個人會很在乎他人的眼光與看法,即便知道對方的攻擊是不合理的,但就會把他的話放在心上,過了幾個月還在為此事在意,或是變成不會為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合理地表達。)
如果一門課或一個老師,能幫助你在這些面向上慢慢進步,那,我想這會是值得學習的環境。
五、從生活裡修行,讓學習回到日常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靈性成長或身心靈,一定要有儀式、有道具或特殊的環境。
然而,修行與鍛鍊,就是在最平凡的日子裡學習的。
例如滿月許願,很多人會說滿月的顯化能量特別強。
這樣的儀式感沒有問題,它可以幫我們聚焦意念。
但如果你每次都非得等到滿月才能許願、顯化,才會記得自己可以調整信念創造美好的實相,
那就能問自己:「即使只是平常的日子,我願意相信自己有力量嗎?」
滿月只是提醒,我們本來就能創造。
而真正的能量與力量,是來自於我們自己
同樣地,靈性學習是讓我們越來越能在生活中運用智慧、學會和諧、柔軟與愛。
例如,面對父母時,能看到他們關心背後的意圖,而不只是任由內心升起的焦躁而急著反抗;
伴侶關係中,能同時看見對方的難處與自己的課題,而不是一味怪罪;
在職場上,能把學習的覺察轉化成實際行動,讓關係更和諧。
成長的關鍵不在於「多會講」,而在於「能不能運用至生活當中、活出來」。
因此特別是學習靈性成長的部分,從來不是讓人學習如何飄在雲端,而是讓人能把學到更接近愛與和一的本質在這個實相世界活出來。
六、喜悅地覺醒,而非恐懼地跟隨
我一直相信,靈性成長的旅程,是可以選擇帶著覺知與喜悅,而非充滿恐懼與控制。
即使許多爆紅的內容、老師、課程,有不少都是用「引發逃避痛苦」的方式來引起注意,但我想,這不是我想分享的,也不是我想推薦的。
也有人的說法是,先吸引注意,但只要教導的內容是正面、正向的,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我的看法是,可以不用這樣。
身為老師要賺錢、學生想成長,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能量交換。
但一旦能量當中參雜了帶有負面種子的意圖,我想這樣的能量即使能短暫地帶來金錢或財富,它仍然帶著許多影響。
覺察本身就能轉化,因為當你“看見”了,就能有選擇
所以當你下次遇到新的課程、新的老師、新的理論時,不妨先停一下,問自己:
「這些是讓我感覺更加喜悅自在,還是更害怕或逃避?」
「這讓我更平靜,還是更擔心現在不報名就會錯失什麼?」
「這讓我更愛自己,也更懂得理解他人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走的就是屬於你自己的路。
如果不是,也沒關係,那只是一個新的覺察起點。
最終,我們都在學著同一件事——
在日常生活裡,讓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清明。
不論你用什麼方法、跟誰學習,我都想邀請你記得:
成長,從來不是遠離世界或逃避痛苦,而是回到生活中,活出更善良、更自在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在喜悅的過程裡,走向喜悅的結果

